当前位置: 桥架 >> 桥架介绍 >> 这个村就和上海隔了一座桥,村领导过桥要打
“按规定,我要过桥可是得报批的。”
站在只有几米宽的河道边,
东联村党委书记孙静笑着说。
在她面前,
一座略显简陋的水泥桥横跨在河道上,
打破了吴江和青浦之间的界线,
将两地紧紧相连。
而“过桥”对孙静来说,
是平日工作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。
一条不宽的“官字圩”小河,是吴江东联村和对面青浦金泽镇南新村之间天然的分界线。毛丽君摄
01
一桥架起两岸情
东联村地处江苏省吴江区东北部,下辖的华字自然村和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南新村隔河相望,这条被称作“官字圩”的小河并不宽,却是两村之间天然的分界线。
上世纪70年代,为了方便往来,东联村村民自发在河上搭起了一座毛竹桥,窄窄的桥面,成了两村间直接相通的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路。几十年过去,这座无名小桥几经修葺,慢慢拓宽,见证着河两岸的发展与交融。
“其实我们两个村以前通婚的很多,生活习惯也都差不多。现在的来往也很密切,南新村经常有人结婚,会在我们这边的酒店摆酒席。”从以往的通婚到如今的生活设施共享,两村之间的这种联系,用孙静的话来说,就像“走亲戚”一样亲切而自然。
一水相接也意味着很多问题是共同的。“以前河道里的水葫芦是看风向的,飘到谁门前就谁捞,现在很多水环境问题,我们都是一起沟通,一起治理。都说省市交界的地方是三不管地带,我们现在是一起管。”治水只是一方面,如今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、美丽乡村建设等社会治理领域,东联村和南新村也常互相取经,互相借鉴,为的是可以“一起进步”。
来往的人越来越多,桥就越发显得小了。“现在的桥面是年修的楼板水泥桥,一米多宽,只能走电瓶车。南新村腾退了部分鱼塘,我们让出了部分土地,今年,这座桥的拓宽工程就要启动了。村民们都很期待早日通车。”可以预见,不久后,一座车辆通行无阻的新桥,将成为两村联动发展的大路。
02
“跨界抱团”谋发展
对东联村来说,和青浦的交流并不局限于相邻的南新村。为了做好美丽乡村建设,孙静和同事们走访了莲湖村、蔡浜村等特色村庄,而她思考的是,如何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东风,为东联村谋划新的发展。
“跨界抱团”或许就是一条可行之路。
稻香文化节现场。汾湖发布
“去年11月,依托许庄的特色田园乡村,我们组织了第二届稻香文化节,当时有60组来自上海的家庭来参与体验农耕活动,这是我们农旅发展的试水,反响不错。”孙静说,东联村已经有5个初具规模的家庭农场,如果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,可以和南新、雪米等村庄“跨界抱团”,这样打破行政界限的优质旅游资源联动,一定能吸引更多来自周边,特别是上海的游客。
03
潜移默化“一体化”
“示范区揭牌后,公交专线将几个古镇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不仅出行方便了,希望以后优质的资源也可以率先实现共享。”孙静家住黎里古镇,因为交通便捷,平时如果孩子生病,她和大多数镇里人一样,会选择带孩子到上海就医,“这对我们来说,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了。”
生活里的“一体化”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发生着。“我们都非常期待上海优质的医疗、教育资源可以向周边溢出,让更多生活在示范区里的老百姓受益。”
新民眼工作室毛丽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