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桥架 >> 桥架介绍 >> 金华,每个人都知道的白龙桥
金华白龙桥,做为地名,每个金华人都知道。
但是一般人却只知道这是个地名,至于这个地方为什么以桥为名,如何来历,却未必知晓。
其实,金华有个人尽皆知的白沙溪,白龙桥原本是位于白沙溪最下游的一座石拱桥,如今人们更习惯把它作为一个地方的名称。白龙桥既然是白沙溪上的一座桥,那为什么不叫白沙桥,而叫白龙桥呢?金华的男女老少对白沙溪和白龙桥尽管都很熟悉,但对这其中的某些缘由,大多不甚了解。
且让小编查一下资料。博友行者是金华地区的大V,见识广而博学,他的论著里提到了白龙桥,不凡引用一下。
首先,小编以为,白龙桥架在白沙溪上,这个毋庸置疑。不信的话你可以实地去看一看。
白沙溪是金华江南边的一条主要支流,它源于遂昌、武义两县交界处,经沙畈、琅琊,穿白龙桥至临江,注入金华江。白沙溪昔有汉末名将卢文台率民构筑的36堰,千余年来,众口皆碑,造福至今。
白沙溪蜿蜒曲折,溪水清清,洁白如镜,微风拂过,涟漪荡漾,似龙鳞片片。鸟瞰白沙溪,宛如一条弯弯的小白龙。因此,白沙溪亦称白龙溪。当然民间还另有传说,称白沙溪是龙王骄子小白龙的化身。
相传古时,这里穷山恶水,十年九旱,人口稀少,是个无名的山村。天上的三条小龙———白龙、青龙和黄龙决心为民造福,偷偷离开天堂,来到这里。三条小龙来到人间,飞到了树木葱郁、山清水秀的北山。青龙和黄龙贪恋北山的美景,盘踞在一个山洞里(即金华市的著名景点双龙洞),而白龙不改初衷,坚决为民造福,它翻云覆雨,耕田犁地,使这里的粮食连年丰收,人口也越来越稠密。老百姓为了纪念这条白龙,在白沙溪上建起一座白龙桥,将桥旁的村庄起名为白龙桥村。
白沙溪上的钓者
白龙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(年),是古代浙中西二州(婺州、衢州)三县(金华、汤溪、兰溪)的重要交通要道,桥西南两公里处设有官府铺司———山徊铺,古时有官兵常驻于此,现桥于年在原址重建。桥西原名汤东村,由盐店、楼头、玉山潭三个自然村组成,原系汤溪县属地。桥东则叫叶店村,属原金华县管辖。因此历史上并没有现时人们观念中的白龙桥村,其时的白龙桥仅为单纯的桥名,还不具有地名的含义。
近代以来,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白龙桥东西桥头逐渐成为三县四乡人们聚集、商品贸易的热地,小小白龙桥也就自然形成了金、兰、汤三县的一个中心小镇。解放后,因交通发展的需要,在石墩桥的上游建了公路桥,八十年代又进行大规模扩建,成了现在供金衢公路南来北往车辆通行的白龙桥公路大桥。随着地方行政体制的不断变化,先后设白龙桥区、白龙桥镇。白龙桥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地方的名称。
白龙桥内休憩的人们
小编找到这一段资料:
据《竹园王氏宗谱》载,明万历十二年(1584)曾建石桥,后圮,乃架木为桥。又《重建白龙桥记》载,清嘉庆五年(1800)山洪暴涨,桥被冲毁,十三年王凌九首捐六百五十金修桥,十六年修复。桥在白龙溪上,溪流蜿蜒曲折似龙游,细浪映日似龙鳞,故称白龙溪,桥称白龙桥。清代属白沙乡。民国初属二桥乡。1935年属滨江乡。1946年属滨湖乡。1949年5月属东溪乡。1958年属临江人民公社东溪管理区。1961年属临江区东溪人民公社。1983年属东溪乡。1986年11月属白龙桥镇。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。
至于今天的白龙桥,它是一个镇域面积89.3平方公里,辖52个村(居)民委员会,总人口7.2万,其中集镇人口2.4万的江南大乡镇了。白龙桥镇在年就跻身全国千强镇行列,是婺城区最具实力的乡镇。至于这里的人们发家致富的故事,和动人的创业传说,就留着我们慢慢去发掘吧。